
公告列表
图片信息

特色小镇:新型城镇化的新空间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9/6 点击数:596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与项目开发案例培训研讨会”上作了《特色小镇:新型城镇化的新空间》的主题演讲,演讲内容刊发如下:
在中国,要搞好特色小镇,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一,要了解政策;第二,要了解市场;第三,要掌握技术、掌握专业。把这三个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做好特色小镇。鉴于目前我国没有成形的有关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仅明确了一些指导思想和方向以及原则性的条件,所以,乔润令副主任结合案例,分三个部分介绍了有关特色小镇的政策形势。
第一部分是小城镇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这次国家提出建设特色小镇,与二十年前邓小平提出来的小城镇大战略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而是一个完全在新的形势、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下的小城镇建设的新的形态。就从小城镇来说,中国的小城镇已经高度分化,大体上可以分成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小城镇,部分小城镇已经发展成为中小城市,但仍然是镇级管理体制,面临着城镇管理体制的束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特别是浙江的特色小镇(浙江的特色小镇搞复兴是最好搞的),这一带的小城镇已经高度城市化了,成为特色镇,无论产业也好,镇区也好,城镇建设也好,都已经和全国其他地方的小城镇差距非常大。需要明确的是,小城镇不体现特色发展,不体现区域的差异是做不成的,浙江关于特色小镇方面制定的一系列原则、标准,拿到中西部地区也是不可行的,比如说,浙江的特色小镇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每一个特色小镇投资不少于50个亿,这在中西部地区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做特色小镇,必须要有对地区发展差异的了解。
第二类是中西部地区(包括东北地区)的小城镇,这一地区绝大部分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无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第三类是近年来正逐步萎缩的小城镇,这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比较特殊的情况。一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小城镇,经济体量和城镇空间在萎缩,人口在减少,并且情况比较严重。
第四类是以往十余年间迅速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强镇。这类小城镇在中西部地区也很多,主要分布于能源和资源开发程度高的地区,比如陕西榆林的神木县、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准格尔旗,还包括延安的好几个小镇,都是典型的因煤炭资源价格高启而迅速崛起的经济强镇,伴随收入暴涨出现的还有过度福利化、房地产畸形、空城鬼城频现等问题。神木县是中国第一个实行全民免费医保的县,准格尔旗树林召镇最辉煌的时候财政收入达到了将近80个亿,这在东南沿海都是罕见的。但由于当前资源型经济大幅衰退和萎缩,这些小城镇的发展也随之迅速慢下来甚至停滞,就连传统的内蒙、山西、河北等资源大省,经济发展都排在全国末位。这是自然型经济全部的联系,所以,乔润令副主任用“苦苦挣扎”一词来形容这类资源型小城镇现今所处的艰难境地。
按照以上小城镇分类情况,对比当前和过去小城镇的不同之处,就能发现需要面对的新的挑战有以下三个。
第一个挑战是小城镇劳动力、土地、环境等低成本的发展优势正在消失。以往小城镇和大城市相比,土地、劳动力、环境等优势已经逐步消失,以往可以利用廉价的土地和充足的劳动力发展低技术的产业,但现在随着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增加,显然已经行不通了,这种情况在东南沿海非常突出,沿海地区(如温州)小城镇的工业用地成本已经上升到200万一亩,甚至超过了房地产土地成本,价格优势已经完全消失。
第二个挑战是在成本上升、产能过剩、产业升级背景下,小城镇产业选择面临新挑战,这也是最重要的挑战。当下一些中西部小城镇在规划特色产业镇的时候,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问题,即急需发展新产业,但限于技术、人才、资金等因素,只能承接一些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低技术的产业,如钢铁、煤炭、水泥等,实际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所谓的新兴产业如光伏、风电等。因此,如何选择产业,将会是小城镇发展最大的挑战。
第三个挑战是市场的变化使得中西部地区不可能复制东南沿海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模式。由于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整个宏观需求也随之变化,政策环境也完全发生变化,导致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不可能选择东南沿海地区以往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在内生发展方面多下功夫。
小城镇发展现在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趋势,就是走绿色生态之路。由于大城市的雾霾、拥堵等大城市病的日益严重,使得现在城里人都希望周末、节假日能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去有青山绿水的地方。这也反映出,青山绿水和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小城镇发展的定位和产业就非常清晰了,就是要适应市场需求,这也正是包括浙江的小城镇在内的发达地区小城镇提出“三生”的理念的原因。
同时,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小城镇远离经济中心的空间距离已经不是工作生活的障碍。经过十多年高铁、航空等交通工具经过十多年的大众化,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距离已经不是问题了,西藏也不再遥不可及。相反,对于小城镇来说,一定的空间距离反而是一个优势,以往说“藏在深山人不知”,是由于交通不便,而现在藏在深山的小镇却比闹市区更有价值。
此外,乔润令副主任指出,当前我们国家的城市和小城镇当中,大城市、工业城市、煤炭城市特别多,真正的绿色城市、休闲城市、生态城市寥寥无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生态、自然、低碳的生活宜居环境的需求。小城镇虽然在资本、人才方面存在弱势,但其生态、自然、不拥堵的环境是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市场价值的,因此,亲近自然的绿色、低碳、生态小城镇已经成为各类城镇当中最为稀缺的资源。乔润令副主任说,如果每个省的生态小城镇能够达到十至二十个,那满足需求是没有问题的。
关于小城镇发展的新理念,乔润令副主任认为可以概括为“小的是美好的”。过去的小城镇,过于追求“高大上”,追求规模,而新常态下发展小城镇,要改变单纯求大的思维。“小城镇一定要发展成为小中城市是一个误区”,乔润令副主任说。在他看来,小城镇可以追求“高”,也可以追求“上”,但一定要转变追求“大”的思维,要从追求规模向追求质量转变。小城镇建设一定不能克隆大中城市的形态,要突出自己的特色,要亲近自然,保留传统的乡土情调和传统文化,保留弄弄的亲情。小而美、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精恰恰是特色小镇的精髓。比如浙江就规定了一系列技术性指标和硬性要求,如小城镇规模不超过三平方公里等,而国家支持的也是真正的小镇,这也体现了引导上的大的变化。
此外,对于小城镇发展新资源,乔润令副主任特别强调要努力实现“软资源价值的提升”。他指出,中西部地区开发小镇,要高度关注非传统资源的开发。过去对于资源的认识,无非是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这些消耗性的、一次性的传统资源的价值正在下降,最明显的就是传统资源有优势的所有地方在中国全都是GDP垫底的地方,包括东北、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等等。但是非传统资源的价值却在不断上升,包括互联网、大数据、青山绿水、传统建筑、古代村落、特色文化、特色民俗还有一些自然风光等等,正是这些软资源,构成了中西部地区开发特色小镇的基本依托,是小城镇发展的新优势、新领域、新动力。
来源:乔润令
通信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体育南大街南大街399号亿博基业大楼邮编:050000
联系电话: 传真:0311-83055026
Copyright @ 2014 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40149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