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Q:1184728480,1154906112

电话:

特色小镇:新型城镇化的新空间(三)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8/2     点击数:899

 

第四部分内容是:西部的特色小镇样板:新农村综合体

这也是乔润令副主任重点向大家推荐的内容。他认为,尽管浙江的特色小镇受到了总书记的批示,国家大力支持,但特色小镇绝对不是浙江一个模式,因为浙江的模式很多是不可复制的,中西部的广大地区也需要有一个样板、一个模式。为此,乔润令副主任专门在四川进行了多次的调查研究,认为四川的新农村综合体模式是中西部特色小镇的非常好的样板。新农村综合体本质上就是特色小镇,其基本内容也是把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集约配臵,形成聚居适度、产业优先、功能完善、城乡融合、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农村新型社区。只不过浙江是三平方公里,中西部地区可以在规模上有一定的差异。

新农村综合体具有“小”“组”“生”的特点。“小”就是小规模,原则是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在规模上不贪大求全,综合体的每个小组团农户规模控制在50户左右,综合体总规模以100户至300户为宜,一般不超过500户。浙江模式也提出了“小而特”的理念,与四川模式的“小规模”有异曲同工之妙。“组”就是组团式,采用组团式布局,由几个大小不等的小聚居组团组合而成,组团之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平均距离不得小于30米,组团区间道路宽度不宜超过6米,既适当集中归团,又相对比较独立。“生”就是生态化,即充分依托自然地形地貌,各聚居组团自然分布于山、水、田、林、路之间,保留传统农村的文化、建筑、农田、树木、森林、鱼塘等元素,保留自然优美的生态系统和田园风光。尽量用微景观来营造生态环境,包括微田园、微景观、微道路等,避免城市中大草坪、大绿地的做法。

对于新农村综合体的规划建设,乔润令副主任认为,要统一规划,即要做到多规融合,合理布局。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有机衔接,要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理念,遵循“集约节约用地、方便生产生活”原则布点。四川新农村综合体的实践可以概括成“三体现一方便”,即:体现田园风貌,体现新村风格,体现现代生活,方便农村生产,通俗的说就是“紧凑型,低楼层,川西式”,处理好山、水、田、路、林与居住组团的关系。他指出,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新农村综合体不应该搞成高楼大厦,但是相对要紧凑,实现集约用地。对于过往的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乔润令副主任认为存在很多简单复制和照搬城市社区规划的现象,既没有产业,也没有生活,更没有生态,基本是失败的案例。而今新农村综合体或者特色小镇,最重要的就是不可复制城市的模式,这直接关系到新农村综合体或者特色小镇的成败。当然,乔润令副主任同时也指出,新农村综合体的规划建设需要严格保留农村传统形态和风貌,但在使用功能上却要现代化,要符合城市居住功能的要求。

在分享城市功能方面,乔润令副主任指出,新农村综合体应该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城市的基础设施要延伸到农村,城市的公共服务要覆盖到农村。要按照“1+21”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建设标准配套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学校、邮局、超市等21个元素全部都完备,构建“十分钟生产生活圈”,提高农民现代生活品质。

新农村综合体,必须要保存好乡村风貌,这一点特别重要。乔润令副主任举例说,浙江的特色小镇,绝大多数都是在说特色产业,对建筑风貌提的很少,同时,当前很多地方一提到传统建筑风貌,都愿意搞徽派建筑,这显然是不合适 的。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建筑风貌,需要认真挖掘自身的特色。他认为,四川的新农村综合体在传统建筑风貌保持上做的比较好,能够明显区分出地域特色,从而通过建筑风貌体现出地区文化标志。

要搞好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配套很关键。乔润令副主任说,产业,是新农村综合体区别于过去所谓的农村新社区的标志。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产村融合发展,是夯实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产业基础和支撑,包括与现代农业融合、与传统工艺产业化融合、与民宿经济融合、与乡村旅游融合、与农产品加工业融合、与养生健康产业融合、与养老休闲产业融合发展。乔润令副主任特别强调了民宿经济在新农村综合体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新农村综合体要发展旅游,民宿经济是必不可少的,而民宿经济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原生态。台湾的民宿经济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台湾的原住民都住在民宿里,客人与原住民同吃同住。当然,要发展民宿经济也有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政策问题、资金问题。按照国家规定,农村宅基地是不允许买卖的,农民想要自己维修改造又缺少资金,因此必须设法引入外来资本,并且在投入模式上有所创新,要构建农民、村集体、龙头企业、城市资本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乔润令副主任列举了四川的例子。四川采取了确权的方法,农民将住宅交给集体统一包装,作为与城市资本对接的平台,由城市资本负责对民宅进行改造升级,外观修旧如旧,内部功能完全现代化。这其中,城市资本和村集体组织是股份制合作模式,政策上也是允许的。最终做成一个高档的农家乐,高层次的乡村酒店,再加上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入住率高达49.8%。

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在公共服务配套上,要考虑农村与城市的差异,追求适当、合适、低成本、小规模。新农村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方面既要满足村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也不能单纯追求更高标准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时要考虑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弹性配置。施行“1+8+N”标准,这个“N”就是弹性的,货运发达的就要根据实际配套相关公共服务,山区就要配置紧急避灾避难的场所等,同时还必须要考虑运行维护成本,不能仅仅追求高大上。

特色小镇建设还必须遵循市场导向的原则。新农村综合体设计以市场经济的思维,按照需求设计产品。提高供给侧的水平和功能。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第一个环节——选址,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特色小镇规模仅仅三五平凡公里,选在哪里很重要,一定要在有经济热度、市场关注度的地方。乔润令副主任以中国高铁站的选址为例,解释了他对于市场导向重要性的认识。他认为,中国的高铁站选址现在看来基本都是失败的,大多数高铁站选址在远离城市、人口稀少的郊区,目的虽然是带动郊区发展,但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而特色小镇的选址,既要满足拥有一大片和城市不同的具有农村风貌、自然景观的地方,同时又要能够便捷的利用上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这样的选址才是最好的。乔润令副主任接着以北京古北水镇为例,对市场化选址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中青旅中青旅斥资45个亿,要把浙江的乌镇模式复制到北京,在选址时,很多方案都建议选在北京南部,原因是地方大,土地多,但最终中青旅将选址定在了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同时又能分享城市功能的古北口长城脚下,因为古北口周边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非常丰富,有山有水有长城,非常适合开发旅游度假。2015年古北水镇参观人数大概200万人次,收入十个亿,这在北京旅游界算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坚持群众主体,自主实施。这一点在成都模式上体现的比较明显。成都模式不是那种高、大、上的类型,民宿、民间文化开发、农副产品加工都是发自民间,和老百姓密切相关,包括确权、建设成果分享,都是以群众为主体,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征求群众意见,听取群众诉求。

特色小镇建设还必须注重细节,展现特色。四川的新农村综合体在细节方面就做的非常好,不论是房屋的颜色、房屋的高度、建筑风格还是环境卫生,都体现出细节上的管理水平。特色小镇要展现八个方面的内容:展现“小组生”的规划理念,展现产业发展的同步推进,展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标准化建设的成效,展现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展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运用,展现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成果,展现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成果,展现小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体制机制。同时还要做到七个避免:避免农民被上楼、避免外墙贴瓷砖、避免采用卷帘门、避免乱建防雨棚、避免修建防盗栏、避免破坏林盘风貌、避免耕作半径过大。通过细化建设细节,更好展现“小组生”新农村综合体自然生态本底与现代人居有机融合的特色。

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要创新投资融资方式,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首先要搭建起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通过农村资源的出让、抵押、臵换,让农民获得重建家园的资金。这其中需要解决确权问题,要全面推进以“明晰产权、还权赋能”为特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农民房屋产权等农村“五权”进行确权登记,以便于今后引入城市资本,实行股份化。其次要搭建起投融资平台,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以成都为例,成都市成立了小城镇投资公司(简称小城投),资金来源为政府注资及银行贷款,农民退出的宅基地由小城投出资复垦,产生的新增耕地指标,可自行征用进行商业开发,也可出售用于补偿农村新型集中居住社区的建设成本。同时,成都市政府支持“三农”财政投入方式还有一个创新——农发投,主要通过直接投资、委托贷款、担保与保险、奖励与补助等方式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特色小镇如何建,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从实践来看,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是一个有效的破解途径。在这方面,四川探索出了四种模式。一是村企合作型,主要是借助企业资金和力量开展综合体建设。如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幸福社区与成都江安投资公司合作,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开发,共整理出宅基地142.1亩,其中58.5亩用于建设农民新居,安臵拆迁农户;41.1亩用于就地发展休闲度假产业,增强村级经济发展后劲;42.5亩由土地储备中心收储,指标出让经费用于新居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二是项目推进型。主要是以项目建设带动综合体建设。如七星湖新农村综合体是依托成佳镇吴家祠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重要项目,计划5年内投入5亿元,建设以园林苗木、生态养殖、观光旅游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三是城市近郊型。城乡结合部的村,开发建设能有效满足城镇居民需求的综合服务体。如距县城不到3公里的自贡市富顺县富世镇海棠村,依托近城优势,以海棠湖旅游开发为核心,投资2.5亿元,规划建设占地约3平方公里的新农村综合体,着力打造川南最大的健康养生中心。四是产业支撑型。主要是以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为支撑,建设特色产业型新农村综合体。如自贡市沿滩金银湖新农村综合体,结合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柑桔、优质蔬菜、健康水产和优质生猪,并对原红旗村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初步建成民居格调统一、村庄错落有致、生态环境优良、基础设施齐全的宜居新农村,村民集中居住率达55%。

特色小镇必须发挥农民主体,实行民主管理。这一点特别重要。首先建房的事农民自己定。自愿实行“五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民主谈判、统一建房标准、统一配套设施、统一监督管理,并自愿承诺“建新拆旧”。其次村里的事农民自己管。坚持“四议”(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决议)、“两公开”(决议内容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一监督”(上级党政和当地群众对村“两委”工作进行监督)制度。最后集体的钱农民说了算。政府的投资与补贴原则上按照3:7的比例分别折股量化给业主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对集体资产的处理和重大开支进行监督。这样一来,农民是主动参与到城镇化中,在未来应对问题方面相对也容易解决。

第五部分内容是特色小镇需要探索新思路、新体制,防止穿新鞋走老路

第一,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浙江的特色小镇经验就是融入了所有的改革,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这就是制度供给上的创新。 

第二,要尊重和顺应市场的选择。特色小镇的成败不在于政府是否给“帽子”、给政策,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动力、市场是否有热度。特色小镇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摒弃“先拿牌子、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的传统做法。在特色小镇建设选址中,应是市场化过程中具有一定资源禀赋和消费群体的地方,不能政府凭空规划。这是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根本。

第三,创建制代替审批制,即国家不是事先审批,而是采用“宽进严定”的创建式,让地方自行创建,经过评估效果不错以后再给予政策支持。政策扶持方式由“事先给予”变为“事后结算”。 特色小镇只有在年度考核合格或验收命名后,才能获得土地和财政方面支持。

第四,特色小镇建设必须打破原有行政架构。特色小镇不是政府再办一个有行政级别的开发区、产业园区之类的行政区域,而是要按照市场化原则,建设非行政化的新的发展平台。特色小镇管理和服务体制方面要有所创新,完全市场化、公司化运作。要凸显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由投资建设主体推进特色小镇项目建设。

第五,特色小镇建设可以从浙江模式发展到全国的复制。经过浙江、四川的实践,中央领导对特色小镇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即将启动对全国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指导和有力支持,准备选择一千家特色小镇予以支持,这意味着特色小镇建设将在全国进行推广复制。

第六,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因地制宜,防止一哄而起。浙江模式可以学习推广,如“小而优”“集约”“新经济”等特征,但必须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实践和推广。各地区搞特色小镇建设,必须明确自身发展阶段,防止“大跃进”。

第七,要注重发展特色产业,不搞千镇一面产业立镇,产业先行。特色小镇的基础是产业。不同地区应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域文化、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市场要求,确定各自小镇的发展重点。浙江可以搞大数据、沃尔沃、袜子等高端化的产业,中西部地区要根据实际条件,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民宿经济等,这些也是新经济,旅游业态的创新也是新经济,种植业、养殖业都可以升级为新经济。比如婺源的油菜花,原本只是传统的种植,后来经过旅游开发,逐步升级为特色旅游,将来还要升级到艺术层面,这就是新经济。要从那些成长性好的新兴产业的聚集地中产生。即便是历史经典产业,也要能够推陈出新、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第八,特色小镇必须坚持企业主体,专家规划、专业设计、市场选址、企业选业、投资者选项目。政府引导要顺势而为,尊重市场,不能大包大揽,不能拍脑袋上项目,不能借机扩充政府权力搞审批,防止以特色小镇之名建机构、增人员。防止刻意包装项目,人为拔高升格,人为造城、造境。防止把特色小镇又搞成新的房地产。

 

                                                     来源:乔润令

通信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体育南大街南大街399号亿博基业大楼邮编:050000

联系电话: 传真:0311-83055026

Copyright @ 2014 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4014930号